开云电竞app(中国)官方网站-百度百科

人民网健康·生活

(二十四节气里的中医养生之道)

冬至:阴极阳生,固藏养正

本报记者 王美华

2024年12月20日08:49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海外版

“冬青树上挂凌霄,岁晏花凋树不凋。”当霜雪为大地盖上洁白的地毯,寒风扫过松柏上晶莹的冰霜,冬至如约而至。

今年12月21日为冬至日。此时节,北风呼啸,天寒地冻,腊梅暗香幽幽,冰下流水回旋,在瑟瑟寒意中,依稀能听到春的脚步隐隐而来。

日行南至,阳气初萌

“冬至,十一月中。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。”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,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。每年公历12月22日前后,当太阳到达黄经270度时,为冬至日。

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测定并记录下来的节气之一。早在新石器时期,我国先民就已经测定出冬至,并在商周时期用文字记载下来。冬至有“日南至”之称,这天太阳南行到极致,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,所以冬至日也是北半球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的一天。此后,太阳直射点往北回返,太阳高度回升,北半球各地白昼渐长。

“冬至一阳生,天时转日长。”在以阴阳观念看世界的中国古人那里,昼为阳、夜为阴,正所谓“一者阴极之至,二者阳气始至,三者日行南至,故谓之冬至也”,冬至是阴气达到顶点、阳气开始生发的关键节点。“冬至阳生春又来”,古人认为,冬至后,阴阳流转进入新的循环。因此,冬至不只是节点,更是起点,代表着又一个岁时轮回的开始。

以五天为一候,古人将冬至分为三候:一候蚯蚓结;二候麋角解;三候水泉动。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,冬至时阳气初生,阴气仍十分强盛,土中的蚯蚓仍蜷缩着身体;麋,俗称“四不像”,古人认为麋鹿属阴,冬至后麋鹿可以感受到阴气在逐渐减退,于是其鹿角脱落,预示着阳气萌生、阴气衰退;随着阳气渐升,井水开始上涌,泉水开始流动。

冬至时节,虽然北半球日照时间最短,接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小,但地表尚有积热,此时气温还不是最低。此后寒气将不断积累,加上西伯利亚寒潮的降温作用,因此冬至后的小寒、大寒时节气温将更低,所以民间有“冬至不过不寒”的说法。

“冬至时节,虽然阳气始生,但大地的寒冷刚刚开始。”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医师张宗学介绍,根据中医“天人相应”理论,此时人体阳气相对虚弱,养生需顾护阳气,固藏养正,注意防寒保暖,保证充足睡眠,养精蓄锐,避免过度劳累。

亚岁迎祥,履长纳庆

古人云“冬至节,春之先声也”“冬至大如年”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,古人认为冬至为藏之终、生之始,是大吉之日,故称其为“亚岁”“冬节”“长至节”等。周、秦时期都曾以冬至为岁首,作为新年的开始。民间有的地方至今仍把冬至视为“小年”节日,一些地方还有“肥冬瘦年”“冬大年小”的说法,过冬至甚至比过年还要热闹隆重。

过年要拜年,过冬则需贺冬。史料记载,从周代起,冬至就有祭祀活动。汉代时,冬至已经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节日。《后汉书》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官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也就是说,冬至前后,汉代文武百官都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同时,亲朋携美食相互拜访,全国上下共同欢乐地过一个“安身静体”的节日。“这体现了古人以静为主、顺应时令的‘冬藏’理念。”张宗学介绍,民间也有贺冬、拜冬之俗,有些地方还会向长辈敬赠鞋袜,取“迎福践长”之意。旧时,人们还会举行“消寒会”,亲友相聚、宴饮作乐,名曰“暖冬”。

冬至这天,南北方饮食的差异更是格外明显。

民间有谚:“北方食饺,南方食粑;冬至如年,糯米做圆。”在我国北方许多地区,北方有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,人们认为饺子有“消寒”之意,正所谓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。在南方,冬至流行吃馄饨、汤圆、赤豆糯米饭、烧腊、姜饭等。“家家捣米做汤圆,知是明朝冬至天。”在江南地区,人们惯吃汤圆,“圆”意味着“团圆”“圆满”,在冬至吃汤圆又被称为“冬至圆”,而在南方两广地区,冬至日则要吃晒制好的烧腊,寓意加菜添岁。

“冬至时天气寒冷,人体需要足够的能量来御寒,饺子、汤圆等食物大多富含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和脂肪,有补气活血、温中暖下的功效,适当摄入,能为人们冬季御寒提供更多能量。”张宗学介绍,民间有冬令进补的习俗,冬季饮食进补既要考虑地区间的差异,也要清楚自身体质,但要避免暴饮暴食。北方冬季寒冷,进补宜选温热之品,如牛肉、羊肉等;南方气温相对较高,应以平补为主,宜摄入鸡、鸭、鱼等;高原地区雨量较小且气候偏燥,人们应该适当多吃甘润生津的食品,以防身体上火。根据个人体质不同,饮食调养也应有所区分,阴虚体质的人可适当多吃豆浆、鸡蛋、鱼肉、蜂蜜、山药、萝卜、牛奶等柔和甘润的食物;阳虚体质的人,可适当多吃南瓜、韭菜、大枣等温热熟软的食物。

数九寒天,冬尽春来

“行过冬至后,冻闭万物零。”冬至一到,万物萧索,全国各地都将进入最寒冷的阶段,也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数九寒天”。“数九”即从冬至日算起,以九天为一个单位,以此类推,从“一九”数到“九九”八十一天,统称“数九寒天”,数到“九尽桃花开”,就到了冰雪消融、春暖花开时。

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九为极数,为“至阳”之数,又是至大之数。“至阳之数”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,累至九次到头,便意味着寒去暖来了。根据专家考证,中国最迟从北宋开始,“数九”的习俗便已风靡。记录冬至之后九个九天的每日天气,渐渐有了各地版本的“九九歌”——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抬头看柳,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,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”,各地气候寒暖不一,歌词也就有些区别。

古时民间还有画“九九消寒图”的习俗。明代《帝京景物略》记载:“日冬至,画素梅一枝,为瓣八十有一。日染一瓣,瓣尽而九九出,则春深矣,曰‘九九消寒图’。”在纸上画出一枝素白梅花,共有81个花瓣,每天涂红一瓣,当花瓣都涂红时,便是“出九”之日,已是春深日暖、万物生机盎然了。除了画画,古人还流行“写九”,最流行的便是“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(风)”,这9个字的共同点就是:每个字都有9画,每天描一笔,81笔描完便也是冬尽春来之时。聪明的古人以这种雅致和闲适的方式,让漫长的寒冬充满了希望和乐趣,直到冰消寒散、春色满园。

“冬至到小寒、大寒,是一年中最寒冷的时段,日常起居应注意防寒保暖。”张宗学说,冬至时天气寒冷,室内外温差较大,是心血管疾病、脑血管疾病、呼吸系统疾病的高发期,有慢性心肺疾病的患者需注意规律用药,做好防寒保暖,规律监测血压、血糖等相关指标;此时也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的季节,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、环境密闭的场所,室内要经常通风换气,外出做好健康防护。

“一岁之气,始于冬至。”张宗学表示,冬至正是调养身体的好时节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适当进行御寒锻炼,例如坚持用冷水洗脸,以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性和耐受能力。与此同时,也要进行适当的运动。需要注意的是,冬季天寒,人体肌肉的弹性及伸展性降低,各关节会变得比较僵硬,如果没有进行热身直接开始锻炼,容易造成肌肉拉伤、关节受损,因此,运动前一定要进行比往常更加充分的准备活动,运动时注意缓和,避免剧烈运动、大量出汗,以免阳气耗散。运动时,适当晒太阳也是很好的温阳散寒方法。

“夏尽秋分日,春生冬至时。”岁月循环有序,阴极之后,阳气回生。在最寒冷的日子里,却酝酿着最蓬勃的春天。冬至之后,白昼时光将悄然变长,万物正蓄势待发,那生机勃勃的春天,就在不远的前方。

(责编:乔业琼、杨迪)